查看: 4661|回复: 5

[交流] 《西游记》中的道家修炼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5 14: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道教参与《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可能性  

  《西游记》成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使得其中加入道教的内容具有了可能性。  

  1 . 《西游记》成书的历程  

  唐太宗贞观三年,三藏西行;十九年东归。三藏写过一本《大唐西域记》,记叙他在西域的见闻。他的弟子慧立、彦悰(cóng)作《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有些经历便成了后来《西游记》中的素材。  

  宋代有一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上、中、下三卷,是今本的雏形。这里已经有一个护送取经的猴行者了。敦煌向东北二百公里的安西城西万佛峡洞窟壁画,其中有数幅关于唐僧取经的壁画,有白马、猴行者,但还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大概早于《诗话》。①  

  元明之间,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杨东来《西游记》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等。而杨东来《西游记》中,已经出现了取经的五众。还有一部平话《西游记》,其一部分佚文存于《永乐大典》第13139卷“送”字韵的“梦”条中。元末传入朝鲜的《朴通事谚解》曾引用过《西游记平话》。  

  在明代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产生前,还有两个本子:一是书林刘永茂刊刻、朱鼎臣编辑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十卷六十七回;一是齐云杨致和编、天水赵毓真校、绣谷锦盛堂梓的《西游记传》,四卷四十回。百回本文字更细腻,情节上也更丰满些。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游记》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作的,在《西游记》故事完善的过程中,有没有道教信徒的参与呢?很有可能。  

  2 . 《西游记》与道教的缘份  

  李安纲先生撰文《〈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还源篇〉是唐僧八十一难原型》②,《〈西游记〉的文化研究应该突围而出》等对《西游记》中的有关道教修炼的内容作了很详细的考证。澳大利亚柳存仁先生作在《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③,发现《西游记》中所引用的很多韵文和语汇皆出自道教,如:马丹阳的《渐悟集》、王重阳的《全真集》、张伯端的《悟真篇》、彭致中编的《鸣鹤余音》等。还有很多学者都在探讨,如:金有景撰《关于(西游记)作者问题》④,认为《西游记》有“祖本和今本之分”,祖本的确有“证道”主旨。  

  明代最早的几个百回本《西游记》并未署作者,只有校者和序者,如世德堂本卷首刊有“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华阳洞天是道教第八洞天,在茅山。吴圣昔先生作《西游记作者诸说追踪和述录》⑤提出了六说或九说,认为最先把小说《西游记》同《长春真人西游记》相混,并将著作权亦归之于邱处机的可能是生于明末清初的毛奇龄;首倡吴承恩著说者为清人昊玉搢、阮葵生和丁晏诸人。清康熙初年,汪象旭(澹漪)以《西游证道书》的名字刊印《西游记》,并认为作者是长春真人邱处机。《道藏·正一部》收有《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门人真常子李志常述,所述是西行见成吉思汗的事。  

  《西游记》的成书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广泛的地域,象唐的俗讲、宋的平话、元的杂剧都曾是佛教徒、道教徒用来传播教化的工具,至南宋、金、元是道教极其发展的时期,心性修炼、内丹修炼已风行于社会,故《西游记》产生过程中渗入道教的思想是完全有可能的。从整体构思上的内丹思想和先命后性(先悟空后三藏)的特征,以及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对乌鸡国全真的批评看,笔者推测《西游记》的作者当是一个精通南派内丹道的高人,这仅是推测。  

  下文试图对《西游记》故事中的道教义理及全书整体构思上的道教思维模式作一简略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14: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道教的性命观与悟空、三藏、观音菩萨  

  1 . 道教的性命双修  

  《性命圭旨·性命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元·李道纯《中和集》卷四:“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修,形神俱妙也。”  

  内丹道的心性修炼观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十六章:“复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是宇宙生成论的观点。由虚无,产生混然一体的“有”,分阴阳天地,再成三才,天地人相互作用,则品物流行。修道就是使身心从纷芸的后天人为状态回到虚极静笃的先天自然状态,所谓返本还源。《道德经》第一章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有、无观。  

  魏晋南北朝,随佛教传入,本体论的思想也传入了。其观察人生、万物的角度不是从其生成的源头上,而是要从事物的本质上,讲“缘起性空”,认为任何事物,其都由诸多缘因构成的,缘因又有缘因,没有第一原因,事物的本性是“空”的,无自性的,事物可接触的部分叫“色”。认识本性的“空”,就不会为事物的“色”所迷。这是空、色观。  

  隋唐以后,中国哲学由本体论,进入心性论。玄学则形成重玄学。正确认识空色有无,即见真性真心,即是见佛,即是得道。道教日常课颂的《早晚功课经》的七部经中就有三部谈心性空色有无:《清静经》、《护命经》、《玉皇心印经》。  

  道教的命功修炼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早期的有服气咄纳、辟谷绝粒、导引、胎息、存思、坐忘、符箓、外丹等等,到了隋代内丹道渐兴,至唐宋而发展,南派先命后性,以张伯端为代表,北派全真先性后命,以王重阳为代表。从“形神”的基础上,“性命”的概念也逐渐明确了。此后性命双修的内丹道被视为最根本、最究竟的修炼方法,这正是悟空所选择的。  

  佛教只讲明心见性,道教讲性命双修。虽然《西游记》中有很多佛教的词汇,如:四大部洲、都率宫、佛、菩萨、曹溪……,并且故事也是取经见佛,但我们看到它更有性命双修的特征,讲阴阳、水火、五行……,更具有道教义理的色彩。不过《西游记》确实是在三教参同思想下形成的:释以见性为长,道以炼命而著,此是内功,儒之入世为外行,所谓三千功满、八百行圆。  

  2 . 未究竟的命功修炼——悟空  

  《西游记》第一至七回讲悟空的经历,是说命功的,有人以为源自邱长春祖师的《大丹直指》。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石猴自混沌中产生,叹:“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通臂猿告诉他:“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石猴访道,后来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访得菩提祖师。“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是“心”;“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即是智慧。本回末一句说:“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这是说生命之初本来无知无识,后求知,再后要悟空除知,返归先天,道法自然。在悟空学道过程中,菩提祖师对术字门、流字门、静字门、动字门的各道术有一个评价:如窑头之坯⑥,水中之月,未得性命之真,不能长生,故悟空不学,悟空学得是修性修命的金丹大道。祖师再教其七十二般变化,即是一年七十二侯也。⑦菩提祖师对悟空说: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⑧。教悟空“斤斗云”,是明心见性,与天地同其变化,悟空始而“爬云”是心地不明未能超尘。但是悟空未能炼神还虚、卖弄技能,被祖师赶回。虽然能抽取海底金——金箍棒,消除阴曹死籍,与天相齐,窃桃窃丹,又经八卦炉火锻炼——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未能炼神还虚,终是逃不过五行山之厄。有形有质之物,终是有坏。所以后来还要去参佛取经,即是还虚一段的功夫。有人说悟空由道入释了⑨,非也。虚无非是释家专利,《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小说以见佛喻还虚,正大道不著形迹也。需要注意的是:道教内丹道所追求的长生是与道合一的永恒,与早期群众所认为的肉体长生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还要注意的是:心是从命而生,修命也是要通过修心的;后天为心,先天为性,真性则属宇宙本源。  
 关于生命起源,现代有一种解释:宇宙产生后,在雷电等作用下,从无机物产生大分子的有机物,有机物分子形成分子团,产生单细胞生物,这个小生命就已经是独立的个体,它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时候它已经有自我存在了,只是随着生命不断进化由多细胞生物到人,自我意识也就更加强烈。孙悟空正是随生命进化而产生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古人称之为心猿。这种自我意识一旦无限膨胀,就会与自然、社会产生矛盾,就会产生痛苦。修道就是要解决这种痛苦与烦恼,要还虚,返本还源。如果不懂得还虚,返本还源,尊重自然,那么,现代科技再发展,也难突破物质世界的局限性,如悟空神通广大,却难逃五行山之厄。  

  3 . 一度迷失的真性——三藏  

  还本还源,换个说法叫明心见性,第八至十三回,主要是讲为什么要明心见性。唐代玄奘大师(602-664),河南洛州人,俗姓陈,父亲为一饱学知名之士,曾作江陵县令,三藏为其第四子。其二兄先出家於洛阳净土寺,法号长捷。师自幼从兄诵习经典,亦娴儒道百家典籍。大业八年(612),破格以沙弥身份录入僧籍。与故事中三藏身世是不符的,故事旨在教化。  

  佛教长于讲明心见性,全真道也重修性,看破世间之幻。众生受着无限的烦恼,随世沉浮,展转生死,其根本原因是对真性真心的迷惑。世间的苦有很多种,有人概括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三藏生而被抛江,名江流儿,比喻人生随波逐流,不能自主;江流儿的祖母老病于客站中,孤苦无依;唐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买不来生死,到阴间要向卖水的相良借钱,欲求其御妹长寿也不能;温娇偏被刘洪掳去,却与陈光蕊、江流儿别离。感受这世界、思想这世界,连大英雄也不免叹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么人生的价值何在?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呢?这正是要取的真经。佛说:“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小乘与大乘不同,小乘重自修,大乘则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西游记》里作:“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万里天。”正是因为人间的迷惑,所以才有菩萨度世,三藏取经。第一百回,如来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说三藏前世迷失真性了。  

  4 . 真性的观照——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与三藏、悟空同等重要,她是真性觉悟的代表。何谓真性呢?即是三藏常诵的《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爱想行识,亦复如是。……”也是《玄门早课》中的《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天尊告曰:汝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中猕猴与悟空分不出真假,打到西天时,如来佛说法正是说的这段。这段是什么意思呢?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正确认识事物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状态。取经就是认识真心,并且能付诸实践。内丹学中的玄关一窍也正在于此。古云:“认得玄关便是仙”。玄关窍开,百窍皆通,先天三宝随之化生。《悟真篇》:“一孔玄关最幽深,非肾非心非脐轮,膀胱谷道空劳力,脾胃泥丸莫搜寻。”玄关一窍不著于幻身,不离于幻身,无心求之则得,有心求之则失。  

  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贯穿始终——从寻取经僧,度化护法,到三藏、悟空成佛。每当有解不了的魔难时,便有菩萨前来。如第十五回收龙马、第十六回收黑熊、第二十二回派木咤收悟净、第二十六回甘泉活树、第四十二回收红孩儿、第四十九回收金鱼、第五十七回辨猕猴、第七十一回收金毛等。观音是真性化身,以真性观照,则诸魔自伏。观照是个重要的修炼方法。说见佛,而不说见观音,是因为观照之时还要用真心观照,及见佛之后,“我”与真心合而为一了。  
 真性也叫主人翁,在不同时空有不同化身——在不同修炼阶段有不同问题。迷失了主人翁则为怪,见了主人翁则怪自伏。象第三十五回老君收金角、银角,第五十二回老君收青牛,第六十六回弥勒佛收黄眉童,第七十一回观音菩萨收金毛,第七十七回文殊、普贤、如来收狮、象、鹏,第八十三回托塔天王收老鼠精,第九十回救苦天尊收九头狮子,第九十五回太阴星君收玉兔等,讲的都是要明心见性,见主人翁的。但《西游记》中有另一类妖魔则是从根本上的错误,处理的方法亦就是坚决消灭了。  

  性命是修炼的基础,也是修炼的对象,整个取经过程讲述的就是性命的修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14: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三华聚顶、三家相见、五行攒簇与取经五众  

  1 . 三华聚顶与取经者的关系  

  三华聚顶,这是内丹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的形成也有一过程。《钟吕传道集》:“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阳中之阳,三阳上朝内院,心神以返天宫,是皆朝元者也,”此时还叫三阳朝元。五代,谭峭《化书》:“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这个时侯就有形、气、神转化的说法了。这时还用“形”。宋,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以精化气,以气化神,以神化为虚,故名曰三花聚顶。”其基本原理还是以神化为虚,返本还源,天地人三才在人即为精气神,三者还归本源之“一”、之“虚”,也就是还归大道。《西游记》中悟空代表神,沙和尚为气,八戒代表精。神则变化不测,故要悟空;精则昏沉多欲,故要悟能;气为中和,诚其意,故要悟净。此三弟子代表命。三藏,又叫玄奘法师,代表性。三藏原指经、律、论,这里附会为精、气 神皆要涵藏于真性,倒也刚好。《重阳授丹二十四诀》将性视主,将命视为宾,所以三藏为师。  

  2 . 五行攒簇、三家相见与取结者的关系  

  《悟真篇》:“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还从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东木南火,发之为火,含之为木,木火一家;北水西金,发之为水,含之为金,金水一家;土则中和。三家相见,就是五行攒簇,也叫五气朝元。其基本原理也是返本还源。五行的观念在中国很早就有,《国语·郑语》载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到战国时又发展了,广泛地动用于各领域。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也可喻为金木水火,四象加一中和过渡态的土即为五行,由五行还归太极、无极,即是归道。为什么要攒簇归一呢?因为五行的每一行都有偏失,在宇宙时空中会受到生克作用,而不能稳定、自由。具体一点说,人的任何一点智慧、能力、道德上的缺陷,都会给自身带来灾难。说到修炼上,李道纯《中和集》:“身不动精固,水朝元;心不动气固,火朝元;性寂则魂藏,木朝元;情忘则魄伏,金朝元;四大安和则意定,则土朝元。此之谓五气朝元也。”  

  取经五众以三藏为木——仁慈,如来佛之弟子也;以悟空为金——义也;申猴为金;以龙马为火——礼也,午马为火;以八戒为水——智也,亥猪为水;以悟净为土——信也,沙和尚,意念中和沉静也。  

  或问:一说三华,一说五行,何为确也?实际,阴阳、三才、五行、八卦……,只是为研究事物方便而作的一种界定,以阴阳加中和状态则是三才,以四象加中和状态则是五行,四象各分阴阳即是八卦。象《八仙东游记》则是以八卦属性分析修炼对象的。总的修炼原理是要返本还源,回到一,回到虚无自然的大道,在《西游记》中则喻为见佛取经。  

  五行是修炼的法船,离开五行也就不能取经见佛了。这是道教性命双修的观点。  

  3 . 百回本标题中将八戒作木母之误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西游记》的百回本所加的标题中以八戒为木了,如目录第三十八回金木参元见假真、第四十回猿马刀圭木母空、第四十一加木母被魔擒、第四十七回金木垂慈救小童、第七十六回木母同降怪体真、第八十五回心猿嫉木母、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第八十九回金木土计闹豹头山等,后世以百回本为底本的注家都沿用了这种观点。其解释;亥水能生木,故八戒为木;再则八戒、悟空每每合作,以为是金木之合。实际在百回本《西游记》产生前的两明代本子中都没有这种提法,百回本《西游记》正文里也没这个提法,标题是后人根据个人理解加上的。我以为这种提法是有一点牵强,喻八戒何不直言木而言水呢?八戒悟空的合是“北—西方四共之”的金水之合,不是金木之合。金木之合是悟空三藏,这从故事中可反映出来的。如:第二十七回至三十一回,悟空打死变作少女、婆婆、老公公的尸魔,三藏以他不慈而逐回花果山。因为猎人捕杀小猴,悟空“作起大风,将那碎石”,打死猎人无数,这就是金而失木,义而失仁之偏。木而失金,仁而失义同样是糟糕,三藏昏昏沉沉地自己走入妖窟,后又被妖魔变作虎形,欲仁而不能仁也,龙马也受伤,沙和尚也被捉,八戒请回悟空,五行又得攒簇,方除得魔。悟空八戒金水一家,悟空三藏金木相逢。仁义金木不可离也,性命不可偏也,五行不可散也,偏失则取不得经、见不得佛、炼不成金丹了。《西游记》中还很多情节可以说明三藏、悟空的金木属性。全真道龙门派百代字派中:“……微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正此意也。然而三藏管不住悟空,木不能克金,所以菩萨才与他一个《定心真经》,就是《紧箍咒》,以先天真心定后天凡心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14: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修炼过程与取经见佛  

  不论是道教的修炼,还是《西游记》的取经,都是三天三夜说不完的话题,这里限于篇幅,只能简要地分析一下其构思中的道教义理特征。  

  1 . 锻炼五行——炼己筑基  

  第十三回,三藏取经先过双叉岭,山精怪兽伤不得他,此所谓兽性不能灭人性。伯钦送三藏过两界山,说:“我却不能过界,故此告回。”是说过此则超越于人性了,取经见佛乃超凡之业。  

  第十四回至第十五回,修道之初首在清静六根,灭眼耳鼻舌身意六贼。以真心定凡心,悟空戴上了紧箍。伏虎后,再降龙。木火一家,三藏龙马总在一起。  

  第十六至十九回,存贪欲之心,则心火自焚——老僧自焚观音院,黑熊喻肾水,黑属水。水火调,则得八戒——精也,身也,形也,戒身也,皈依道经师宝,以戒杀盗淫妄酒。悟空八戒,金水一家。  

  第二十至二十二回,定黄风,以真意定气,得沙和尚,悟净,意当净也。至此五行才得攒簇,方为法船,渡得苦海。  

  第二十三至三十一回,五行初合,必经锻炼,方能稳固。先是八戒思淫受磨练,再是悟空在五庄观妄断先天灵根而受磨练,而后三藏逐悟空,性命金木不合,三藏受磨练。  

  第三十二至三十五回即炼后天五行,或说外五行,全真道讲“内日用、外日用”,真功真行,《晋真人语录》:“若要真功者,须是诚心定意……存神固气……”“若要真行,须要修行蕴德,济贫拔苦……”天下万事万物都可以五行代表,修炼要运用五行而不为五行所制。故事中金角、银角——阴阳也,葫芦⑩——离火,盛水的净瓶——坎水,剑为金,扇子——巽木,绳子能束,有含容土性。  

  2 . 阴阳水火——命功修炼  

调和阴阳,就是从阴阳归到太极、无极,还是返本还源。所谓“父母未生前,五行不到处”。抽坎填离,也叫抽铅添汞,是说先天乾()中一阳落入坤()中,坤中一阴落入乾中,而成后天坎()、离(),修炼就是要从后天坎中抽取一阳填入离中,而成先天乾坤。这是返本还源的原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坎离可以比喻为水火。火象神,炎上;水象精,润下。凡人之神易驰散,精易流失,而修道人则以意领气——所谓黄婆,调和精与神,使精气神凝聚不散,命基坚固,则心性更易静定觉悟。  

  坎的八卦类象还可作井,有坎陷的意思,在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即比作井,从中取出一阳——国君,归其旧位,去其假君,即是还丹。紫阳真人:“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得丹则长生不死,故三十九回之后,妖魔皆要吃唐僧肉了,而邪终不能长生永恒。  

  第四十至四十二回,讲得丹之后,未能明心见性,火性飞扬,亢阳为害,观音菩萨静观密察,用一海之真水济此三昧火,收红孩儿。此火是结丹之后的三昧火,已不同于第十六回观音院老僧所放的贪欲之火了。  

  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的火焰山之火则又不同,此火是悟空闹天宫时落下的丹炉之火,自是比前火更大。用来灭火的是芭蕉扇,“乃太阴之精叶,故能灭火。”而用芭蕉扇的口诀是:“咝,呵、呼、嘘、吹、嘻”,这个口诀实际取自唐代《幻真先生服内气诀》,其实就是调息之法。要先降牛魔王,丑牛,己土,后天妄意返先天真意,才得调息,才得真炁,过得火焰山。炁字即是无火,以后无火了。《悟真篇》:“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侯亦如闲。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  

  第四十三回说的是水。黑河,浊水也;归于西海,清水也。以清水喻先天精,以浊水喻后天精。  

  第四十七至四十九回,过通天河,已行五万四千里,恰一半行程,调和阴阳,菩萨帮助取得水中金(鱼)。  

  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必经之路,凡人皆从此生,此关也是必过之关,所以要仔细。女王,人中正色,故当以礼运。第五十五回讲的是邪色,邪色如蝎之毒,及到昴星叫喝,雄鸡一唱,始才群阴剥尽。  

  第六十八至七十一回,讲朱紫国王的拆凤之灾,缘由是其为太子时射伤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的二子——“射伤了雄孔雀,雌孔雀也带箭西归。”这也是讲阴阳偏失。  

  第八十至八十三回,在镇海寺、无底洞降妖,讲愚人贪色而殒命,至人遇之而悟真,斩然不染,才是真金镇海。  

  第九十三至九十五回,金液还丹后,真阴才得归元。
3 . 真假正邪——真性觉悟  

  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讲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有形有质的命功修炼是方法论的话,那么对真心真性的探讨则属世界观、人生观。真性,在第二章第4节已有所述;假,就是似是而非;邪,就是迷失正道,即便有一时之利,而终为害。修道一是要树立正见正行,一是要破除邪见邪行。《西游记》中很多回就是教人分辨真假正邪的。  

  《西游记》中数处提到道士有正有邪:第二十四至二十七回的镇元仙,是观音菩萨也要敬三分的高道;而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乌鸡国的全真,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车迟国的大仙则未得其真。历代道教祖师著作中,多有批驳旁门偏失的文章。  

  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讲小周天功夫,度夹脊关。车迟国,河车之迟也。这是因为灭僧,灭僧即是灭无,持有为之法,不知无为,虽是努力,终也难行。《高上玉皇心印经》:“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  

  第五十三回讲内丹的结胎,育婴儿,喻阴阳之合一,此胎当是不有不无不空不色,结成邪胎,故需破之。  

  第五十六至五十八回,是说悟空与猕猴之辨,即是真心与假心之辨,在本文第二章第4节已有所述。执空、执色、执有、执无,皆不得其真也。  

  第五十至五十二回的青牛,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的牛魔王,丑牛,阴土,喻后天妄意,老君收青牛,天神收牛魔,后天妄意得返先天真意。能得真意才得真炁,性命是不分的。  

  第六十二至六十三回,教人辨识假圣假智。窃舍利子与王母灵芝,即所谓窃佛之慧,贪天之功,岂能长久,九头、万圣,私智私圣。《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  

  第六十四回,讲木仙庵之假仙,貌似风雅逍遥,实则无益性命。  

  第六十五、六十六回说小雷音之假佛,被其顽空罩住,要想出来,难!所幸假佛被弥勒真佛收走。  

  第六十七回,讲自谓和光同尘的假圣,市侩气极重,就如同八百里的烂柿子气。  

  第七十二、七十三回写了房中与烧炼之偏。所炼之药毒性大矣,却说得头头是道,能将人罩住,日君之母以大光明破之。  

  第七十四至七十七回伏狮象鹏,说精气神虽则初伏,若不能还于太虚,见得真性——自家主人翁,终滞于有。  

  第七十八、七十九回,讲一个要食婴儿心以求长寿的左道术士。历史上这种术士不少,隋代嵩高道士潘诞自言三百岁,为帝炼金丹,要取童男女胆髓各三斛六斗,炀帝杀之。今则有比炀帝更昏者:网上见了则消息,近来(2002年)广东某些饭店有专做婴儿(约是坠胎)汤者,一碗三千元,说极壮阳延寿?  

  第八十四回过灭法国,国王、后妃、大臣之发也灭,人我一相,个个圆成。  

  第八十五至八十六回,提到《心经》的《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是说修道要从心地根本处修,三藏、樵子被绑树上,皆念其根本。旁门外道最好以假乱真,难以辨识,妖精以假人头哄悟空、八戒。  

  第八十七回,讲人天感应,欺天就是欺理,违背必然规律。以斋天素供推倒喂狗,故遭大旱,喻也。故修道者当积善修德以感天。  

  第八十八至九十回,三藏夸悟空之功,悟空道:“皆是他本人善念所感,我何功之有?(14) ”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伐,故有功。”至玉华州,是明心见性,已达玉液还丹,性功已了。道须臾不可离也,离则如兵器被窃。而道不可盗,九头狮子以其私智,终无所益。《悟真篇》说:“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  

  第九十一、九十二回,金平府,说金液还丹,命功已了。明其真,先知其假,辟寒、辟暑、辟尘,假佛以窃民脂,自谓佛即在是,终是哄众。  

  第九十三至九十五回,真公主、假公主,以真除假,借假归真。真阴归元,阴阳浑化脱凡尘矣。
第九十六、九十七回,讲炼神还虚。《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讲:“上德不德”,因其自然而行德也,执于名誉,张扬功德,故寇员外遭灾;圣人无为而无不为,不能韬晦隐迹,故三藏受苦。至第九十九回,归途在陈家庄,行者道:“师父说得有理,我们趁此深夜,人皆熟睡,寂寂的去了罢。”这时已是道成事完了。  

  第九十八至一百回,《西游记》诗曰:洗尘涤垢全无染,返本还原不坏身。脱凡壳而见真佛。有趣的是阿傩、伽叶向三藏索贿要“人事”,佛祖替他们辩护:“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先与无字经,无为也;后与有字经,有为也。无字经非凡人易学者。及至通天河又遭一难,方成九九之数,毫发差殊,不能成真。功圆行满,“径回东土,五圣成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14: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结 语  

  三藏常问的话:“你看前面山高,恐有虎狼妖兽,是必仔细!”悟空道:“师父放心莫虑。我等兄弟三个心合意合,归正求真,怕什么虎狼妖兽!”三藏每每叹息:“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怎么还不能到。”悟空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师父不必挂念,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终于取经见佛了,本文也要收尾了,因篇幅和认识的局限,许多重要思想未能阐释。《西游记》中引用了很多修炼术语,充满了修道思想,修道气息太浓重了。本文试图从性命、精气神、五行、水火阴阳、真假正邪等整体构思上分析,《西游记》不只是简单地引用了几条道教诗词术语或几个小故事,它必定经过了一个对道教修炼极有认识的人的整体的构思,那么,这个人是谁呢?笔者以为能认识《西游记》中丰富深邃的思想与修炼方法,远比知道作者是谁更有意义,因为作者并不想留名后世,也因为作者所传之道并非他个人的发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9 16: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good job!原来《西游记》居然还能这么看~真相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4-19 13:20 , Processed in 0.05905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