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53|回复: 6

[交流] 阴阳系统论——中医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6 15: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金可


   为何要阐明“阴阳系统论”?

        从中医发展的两千年历史可以看出,《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之后,中医理论就没有被明确的阐明过,医家都以各自的理解来说明这个理论,以至于流派纷争,莫衷一是。可以说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已经失传。

        现代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为重整中医理论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由于现代系统论的出现,使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解读和阐述成为了可能。我们虽不知中医理论全部,但其思想方法还是可以体会的,这个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还是可以被理解的。因此,用系统的概念阐明中医理论就事在必行了。阴阳系统论旨在阐明古代中国的科学思想体系,他是古代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出发点,这个问题不说清楚,古代的一切神秘奇迹就无从破解,中医这个宝贝老古董的真正价值就无从被了解和挖掘。

        中医的理法方药与现代科学认识方式和研究方法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一些高级科学工作者也不能理解,原因何在呢?首先是中医界自己也拿不出一套象样的有科学说服力的完整理论,于是别人就必然认为中医缺乏真正的理论,是经验医学。另一方面,中医理论的体系结构建立在一个完全不同于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之上,以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医显然百思不得其解。

        因此,要想使中医让人理解,必须阐明他的认识和方法体系;要想使中医现代化,必须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认识和方法体系;要想使中医摆脱模糊的解释状态,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精确的理论描述方式;要想使中医真正的继承,我们必须深刻而精确的理解这套理论;要想真正的发展中医,绝不能缺少这个理论基础。这一切的一切,都必将指向一个目标:整理并建立中医的现代基础理论体系,那就是——以阴阳系统论为指导的人体生理,病理,药理,诊断等,所谓理法方药体系!

       这个理论可以完全的解释所有中医的理法方药,这个理论绝不会与现代的科学常识与成就相矛盾,这个理论无论是中医学者、西医学者乃至一切现代科学工作者、普通百姓都可以理解,都可以掌握。阴阳系统论必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智慧的大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5: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究阴阳只为一个信念

       我为何花这般力气来探讨阴阳奥义,只为一个必须做出的抉择——学中医还是不学。如果中医理论只是一些经验的堆积,想学也学不出个所以然,不如不学。如果中医理论竟然隐藏着一个科学体系,那就必须要下大功夫去学了。如何判定中医理论是否具备科学性?只需抓住两个字不放:“阴阳”,阴阳若是经不起科学考究,则整个中医理论必定不可能有什么惊人之处,必定是个漏洞百出的“歪理”。阴阳若是被证明具备严格的科学性,那么,中医理论就必定是个伟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

      《阴阳系统论》就是为了这一目的才辛辛苦苦发掘出来的。为了阴阳二字,我几乎又重新学了一遍物理学,重新学了一遍数学,重新学了一遍控制学;认认真真学了好几遍系统科学,辛辛苦苦企图搞懂“相对论”,尽管还是懵懵懂懂,但毕竟总会有收获。当然,《黄帝内经》之类的书就不知啃了多少了。阴阳,真不简单啊!!

        现在我自认为把阴阳彻底搞懂了,阴阳,真是太简单了!!阴阳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科学,是比现代科学还要科学的科学!得出这个结论是经过严格的科学推断的,绝不是喊个口号而已。

        本博发表的是《阴阳系统论》的认识论部分,还有一个方法论部分没有发表,这一部分就有趣的多了,他会告诉你,病是可以“算”出来的,“命”也是可以“算”的,中医的方法论更是大白天下。不过自认为还不成熟,故暂不发了。仅认识论这一部分,就能将我们的脑袋彻底洗一洗,帮你破除对科学的无知的迷信,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5: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理论究竟是一套什么样的理论?他是经验的堆积还是具备某种自然科学基础呢?很明显,中医理论涵盖从哲学到技术的各个层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绝不可能仅由经验堆积而成,他必然具备更深厚的理论基础。实际上许多人都已看到,中医理论与现代系统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正如戴汝为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一些最为基本的内容和特质,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有着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1]。于是大家想用现代系统学解读中医,但是却发现困难重重,原因何在呢?钱学森,钱老指出:“中医理论的缺点是它和现代科学技术挂不上钩,语言,概念是两套。所以中医自有中医的一套”[2]。语言,概念的不同还只是问题的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现代系统学与中医理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在方法论上,现代科学(包括系统科学)根本就没有与之对应的理论,这才是中医理论让人百思不解的根源。也就是说,目前现代系统科学的水平还没有能力完全解读中医的核心理论。
       那么,古人究竟有一套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古人思维中处处闪现着的系统科学之光,他们无疑就是以系统观来看待宇宙万物,看待人体的。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一整套研究认识自然的方法体系,这个体系的本质,必然是基于系统观和系统方法的,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先贤已然发展出一套他们自己的系统科学体系,这个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其语言,概念,理论与方法自成一体,是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
       古人言必称阴阳,可见阴阳概念必定是整个古代思想体系的根基,是对自然世界的根本性认识,是奠定古人世界观的基石。古人的一整套系统理论大厦也必定是建立在这阴阳二字之上的。因此,要理解古人的系统科学思想,就必须明确阴阳的准确含义,给出明确的定义。不然,我们便无法彻底弄懂古人的思想,那么,建立在此一体系之上的一切古代学科的研究,包括中医,我们就无法取得根本性突破。正因为阴阳概念在古代科学中的根本性地位,所以我们为古人的系统科学体系取了一个恰当的名称,以区别于现代系统论,谓之:阴阳系统论,简称阴阳论。
       很明显,中医理论必定建立在这样的一套阴阳系统理论之上,要明白中医理论的核心,就必须明白何谓“阴阳系统论”,他是中医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理论就是一套建立在阴阳系统论之上的,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生命科学体系。

                                                     上篇     系统认识论

1.  宇宙与系统
1.1  宇宙为何物?
       “哲学是一切理论产生的源泉,中医产生于有着深厚哲学基础的古中国,自然在医学理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之处”[3]。因此我们先来看看古代先贤是个什么哲学世界观?大家都知道,就是所谓整体,联系,变化等,我们以现代语言和概念来归纳一下:首先,宇宙是物质存在,世界是物质组成的。第二,宇宙中的物质还在不断的运动变化着,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第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联系是绝对的,孤立是暂时的,相对的。第四,宇宙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绝不是杂乱无章的。杂乱是表象,规律是本质。所以,我们的宇宙其实有四个特质:物质,运动,联系和法则。
       公理:宇宙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物质以某种法则运动的存在。运动,联系和法则是绝对的,静止,孤立和杂乱是相对的。
       这个公理是我们为古代先贤归纳的世界观。世界万物不仅仅是物质存在,他们还要互相联系和运动,并且,这种运动一定存在某些法则。
1.2  系统为何物?
       既然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那么他们彼此之间就总是互相影响着,并且不停的以某种法则运动着,宇宙中没有一物是可以完全孤立的,或永远静止的。这种互相联系,运动着的事物,同现代科学的物质概念是有所区别的。为了明确这种互相联系,运动着的事物,现代科学家为其另取一名,谓之“系统”。不过系统学界对系统的定义并未统一,本文中系统的含义基于以上公理,故做重新定义:
       定义1:系统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各组成部分构成的,以某些法则运动的整体。
       按照这个定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就不是系统了,“物质”概念主要强调有形的存在性,而运动和联系却通常被忽视。但是,中国古代先贤却始终认为宇宙万物是运动联系的,他们把万事万物统统称之为“物”,而这个“物”的含义恰恰就是我们定义的“系统”。因此,现代科学的“系统”同古人说的“物”为同一个概念。现代系统论专门讨论“系统”问题,而古代阴阳理论讨论万事万物,其实还是系统,因此,现代系统论和古代阴阳论所讨论的是同一个对象,同一个层面的问题。
1.3  万物皆系统
       宇宙就是一个大系统,宇宙中的任何物质存在,全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所以,万物皆为系统之物。尽管事物千差万别,但他们一定是以“系统”这种方式存在着,运动着。另一方面,宇宙系统可以划分成无数子系统,如果这样一直细分下去,即便分到只剩一物,那也是一个子系统。因此可以认为,世上所有事物都是系统,就像古人的观念一样:万物皆系统。本文中的万物,事物与系统同义。
       世上任一物的运动必定是某一系统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将他归于某一系统的整体中加以研究。因此,我们研究事物的运动规律,实际上都是在研究系统之物的运动,而不能脱离系统将此物完全孤立出来,于是我们就总是在研究系统,这就是区别于还原法的所谓系统整体思维。
1.4  系统与环境
       宇宙系统如此之大,我们研究身边之物如果都要与整个宇宙所有事物相联系,那就没法进行了。好在宇宙事物有联系的一面,又有独立的一面,是联系与独立的统一体,所谓独立,就是宇宙事物并不是混沌一气,而是存在客观自然的可以被区分的特质,这是将一事物与他事物加以区分的客观依据。区分的某种界限称为边界,这样,边界之内就是宇宙系统的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子系统,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事物。实际上子系统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是互相联系运动的整体,只不过规模更小而已,所以我们一般就直接称之为系统。边界之外的一切称为该系统的环境,于是系统与环境就以边界来划分,这样,我们的研究区域就能确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了。宇宙大系统可以划分为无数子系统,这些系统是宇宙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我们经过了人为的但具备客观事实的划分,他们仍然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运动的宇宙整体。
       我们讨论的系统总是从宇宙系统中划分出来的,凡是包含在已划分系统之内的,就成为系统内部组成,此外的一切,全是该系统的环境。考察太阳系,则太阳系之外全是他的环境;考察地球,则地球之外全是他的环境;考察一个国家,则国家之外全是他的环境;考察人体,则人体皮肤之外全是他的环境。环境是整个大系统的另一部分,而我们划分的系统总是从其环境中剥离出来,因此就是其环境的一个子系统。人,同样也是其环境的一个子系统。系统外的环境可以一层层一直扩展下去,我们不知道他有多大,所谓“其大无外”,另一方面,系统又可以一层层往内分,也不知道能小到什么程度,所谓“其小无内”,但因为边界的存在,我们总可以确定环境的适当范围。同理,系统的内分也可以确定一个极限,这就要看我们的研究目的了,“适可而止”就是原则[4],否则我们的研究就会没完没了。
2.  系统何以运动?
       宇宙,系统的特质有四个,物质,联系,运动和法则,物质的概念基本没有疑问,我们关心的问题是:系统何以运动?如何运动?如何联系,法则何在?运动,是系统的基本行为,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都是为了运动而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首先来回答这一问题:系统为什么会运动?即万物为什么会运动?究竟是谁在推动万物不停的运动变化呢?
       古人早已经给出了答案:“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5], 阴阳就是系统运动变化的原因,又是系统产生和灭亡的根源,也就是说,阴阳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那么,何谓阴阳呢?
2.1  何谓阴阳?
2.1.1  阴静阳躁
       搜遍整部《黄帝内经》,我们只得四个字:“阴静阳躁”[4]。《内经》中似乎只有这四个字可视为对阴阳的直接定义,因此我们要准确的理解静与躁的含义。
       静与躁显然是言运动的,因此应从运动角度加以考察。我们观察身边事物,所有的东西不是正在动就是静止不动,只有这两种情况。那么,为什么有些东西动,有些又不动呢?毛主席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为什么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而树又欲静呢?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看见那些不动的东西都不会自己主动的去改变自己,他们天生欲静或不欲动,即不想改变,这是他们的本性,我们称之为“静性”。那么,若要这些东西动起来,必须要有使他变动的力量,如扫帚,风等等,这些力量是使那些欲静的东西变动起来的原因,他们总是想要改变,天生就欲动或不欲静,这也是一种本性,我们称之为“躁性”。所以“静”的含义是“欲静”,“不想改变”,这种本性古人称为“阴”;“躁”的含义是“欲动”,“想要改变”,这种本性古人称为“阳”。
       树欲静:树自己本不想动,总想静下来,可是那个风却总是使他不停的动,于是树为阴风为阳。灰尘本身也不想动,也欲静,想要让他走,就必须拿个扫帚强迫他走,于是灰尘为阴扫帚为阳。我们看到动的东西,一定有推动他变动的力量存在,我们看到不动的东西,一定没有那种使他变动的力量存在或那种力量不足以使他产生可观察的变动。因此,“阴静阳躁”可解为:本性为“欲静,不想改变”者,谓之阴,本性为“欲动,总想改变”者,谓之阳。
2.2.2  牛顿定理与阴阳
       阴阳研究的问题是万物运动变化的问题,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牛顿定理,牛顿定理正是说明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两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本质联系。因此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牛顿定理。
       牛顿第一定理断言: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保持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凡物体都有一个本性,即“不想改变”,没有外力,他将不会主动改变现状,我们将这种特性称之为“惰性”或“惯性”。这不恰恰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静性”吗!静性就是不欲动,不想改变,可见“惰性”与“静性”同义。但这里有个匀速直线运动,不是在动吗?只要取一个恰当的惯性坐标系,匀速直线运动就与静止没有分别,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没有“变动”。所以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所谓“动”与“静”,意为“变动”与“不变动”,或改变与不改变,严格说就是运动状态的变或不变,即变为动,不变为静。
       要想变动怎么办呢?牛顿第二定理断言:物体运动状态若要改变,就必须有外力的作用,使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改变。这就是说,要想使物体改变原来的状态,必须对其施加外力,强迫他改变。所以外力也有他的本性,就是“想要改变”,他天生就是要改变他物运动状态的,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躁性”吗!躁性就是欲动,总想改变。
       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古人的阴阳与现代科学的基石:牛顿定理如出一辙,说的是同一件事,是宇宙的同一个“道”。 至此,阴阳的概念就已经非常清楚了。
       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牛顿定理:一切宏观物质的本性是惰性,他们不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现状。如果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有一种企图改变其现状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本性是躁性。物质的运动变化,归根到底都根源于,并仅仅根源于躁性和惰性这两种本性的相互作用。这两种本性可以量化,躁性的度量是改变的能力,惰性的度量是拒绝改变的能力。
2.2.3  阴阳的定义
       可见,阴阳概念的本质与牛顿定理是同一的,不过阴阳概念是更高层次的抽象提炼,是一种更具本质的表达,已经超越了经典物理学的范畴,所以具有更高的普适性。牛顿定理把物质运动的原因归结为质量与外力。而古人则归结为阴与阳,于是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古今概念的契合点:
       定义2:宇宙系统存在两种本性:一种是不想自己主动改变的本性,称为惰性;一种是总想去主动改变的本性,称为躁性。
       定义3:躁性的度量称为阳气,代表改变的能力;惰性的度量称为阴气,代表拒绝改变的能力。阳气的物质载体称为系统之阳,阴气的物质载体称为系统之阴。
       万物皆系统,故任何物质运动都是系统运动。阳气是对躁性在量上的表达,代表了一种改变的能力或去除惰性的能力,阳则是对阳气承载物的表达。阴气代表了拒绝改变的能力或者消耗阳气的能力,即惰性在量上的表达。阴则是对阴气承载物的表达。
       于是,任何系统归根到底都可以分成阴阳两方,也只能分成阴阳两方。阳总是充当该系统运动变化的推动者,而阴则总是该系统中的被推动者,两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运动的系统,这是对系统有形物质层面的描述。而实际决定系统运动状态的,却是有形物质背后的阴气和阳气。在牛顿定理中,外力的施加者就是阳,外力的量就是阳气;物体就是阴,物体的质量则是阴气,于是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牛顿力学系统,这个系统如何运动决定于力和质量,而与物体外形或组成成分无关,与外力的施加者和具体形式无关。所以,决定系统运动状态的根本原因是阴阳二气。于是我们可以给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任何系统,必为一个由阴、阳两方组成的二元关系整体,否则就不成其为系统。
       结论二:系统运动变化的原因,是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系统的运动状态由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决定。
       阴阳代表了宇宙自然的两种本质特性,万物的运动变化,归根到底都是这种本质特性决定的。所以阴阳二气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我们这个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自然也是人体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没有阴阳二气的互动就没有物质的运动变化,所以阴阳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真正推动者,由于阴阳的互动,世界才可能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因此,阴阳又创造了世界,堪称万物之父母,神明之府也。
       阴阳概念将事物运动的本质原因提取出来,而与具体事物的组成形式,关联结构无关,与物质基质无关,与物理化学量的形式无关,不局限于任何具体事物。可见,阴阳可以代表任何符合其定义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一种带属性的数学变量,不妨称为“属性变量”。所以阴阳所描述的事物运动,是在数学层次上的本质描述。阴阳不是具体的某物或某物理量的固有附属,而是数学或哲学概念,不能等同于能量和物质,尽管他们很相似。
3.  阴阳的性质
3.1  阴阳的对立性
       阴阳为什么有对立性?因为阳气的本性是躁性,总是企图改变;而阴气的本性刚好相反,即惰性,总是企图拒绝改变,于是两者形成对立矛盾。
       正因为阴阳的对立性,才可能使两者互相制约,阳气使系统能够运动变化,而阴气则使系统不过分运动。从而有可能形成一种稳定的运行模式,这是系统得以在运动中存在的根本基础。
3.2  阴阳的互根性
       任何已存在的系统都是阴阳同时存在的二元统一体,缺少任何一个,该系统都将不复存在。正如古人所说:“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有其阴必有其阳,有其阳也必有其阴。对于已存在的系统,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根基的,这就是阴阳的互根性,也可以称为共生性。
       阴阳相遇,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运行的系统,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阴阳两者必须形成合作关系,合作良好,我们就称之为阴阳“和”,如此,该系统就能稳定长久。如果两者“不和”,就达不成合作关系,因此就不能形成稳定存在的系统。关于这一点,我们下面将会详细讨论。
       可见,系统的阴阳关系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不是谁消灭谁的问题,恰恰相反,他们是一种需要彼此达成妥协的合作关系。
4.阴阳的消长运动
       所谓消,就是量的减小,长,就是量的增长。消长,实际上就是阴阳二气在量上的波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故看上去此消彼长,这就是阴阳消长。我们在前面已经考察了阴阳与系统运动的关系,但只说明了变与不变,系统究竟如何变还是不得而知,现在我们通过考察阴阳二气的消长关系来寻找系统运动变化的规律。
4.1  消长趋势
       阴阳消长实际上就是阴阳二气在量上的差异变化,阴气与阳气的量随时可以改变。在一个系统中,阴阳二气总是处在变化之中,不是你多就是我少,消长代表了二者数量关系的动态变化。
       令人惊奇的是,阴阳消长实际上只有两种特征状况,其一:阳气相对于阴气在单调增长,称为阳长阴消;其二反之:阳气相对于阴气在单调减小,则称为阳消阴长[7]。注意,这种消长基于阴阳二气量的相对比较,不考虑绝对值的大小。可以看出,消长表现出阴阳运动的一种趋势或态势。
       考虑阳长阴消,阳气不断的增长,而阴气相对于阳气不断减小,由于阳气的推动作用,此时的运动状态将不断加剧改变;反之,如果阳气不断减小,而阴气相对的不断增长,即阳消阴长,此时系统逐渐失去阳气的推动,其运动状态的改变势必不断减弱,这就是阴阳消长使运动状态改变的基本模式,也就是阴阳二气使系统运动状态改变的基本模式。这两种态势都是单向发展的,系统的运动状态要么无限制的加剧改变,要么无限制的减弱直至停止改变。究其物理意义就是,阳长阴消,则系统的推动力量越来越大,使运动变化不断加剧,其结局将导致系统物质结构(即系统之阴)承受不了剧烈运动而发生崩溃(即系统能量过大,已形成破坏力),系统也就随之消亡,这就是古人所谓“阳偏盛”导致“阴不胜其阳”的情况,“胜”是克制或承受的意思。而阳消阴长,则使运动变化不断衰减,以至趋向于零,结果系统运动变化就彻底停止下来,不改变,就意味着“不活”,“不生长”,系统也就成了“死”系统,所以古人称之为“死阴”。这是“阴偏盛”导致“阳不胜其阴”的情况。出现偏盛,表明系统已处在病态,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一路恶化下去,最终消亡。
4.2  系统的稳定性
       可见,如果系统打算长期存在下去,则系统阴阳二气就必须有所节制,否则就会偏盛或偏衰,就会导致系统消亡。这就要求,当阳长阴消发展到一定程度,阳气就能够被抑制,并能转为阳消阴长,而阳消阴长发展到一定程度,阳气又能被助长转为阳长阴消。这就是阴阳消长运动的“逆转”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长期存在,从而形成一种阴阳消长状态可以不断回归的循环运动模式,也就是类似周期运动的形式,所以古人称之为“环道”。抑制和助长,古人则称为“克”与“生”。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状态既能发展又能抑制,环道才得以长久。
       但是,阴阳难道不可以刚好处于一个平衡点,相持不动吗?那我们就来考察一下。当系统处于所谓“阴阳平衡”态,即阴阳等量相持“坐着不动”时,阴阳各自即不消也不长,如果没有扰动,这种状态确实会维持下去。不过,在我们这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宇宙是不能长久维持的。那么,若此时遇到扰动而助阳增长,则变成阳长阴消态势,此时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继续阳长阴消,直到发生逆转,变成阳消阴长,要么随即发生逆转,转换成阳消阴长,可见两者的结果一样,都会重新进入回归运行模式。要保持平衡态,就不能有外部干扰,也不能有内部参数的变化,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系统必须自有一套机制可以强迫保持这种平衡态,这就是生克机制,只有这样的机制才可能使阴阳消长运动存在“逆转”的可能。所以这种所谓强迫平衡就是环道,因为系统一遇扰动而偏离,就会立即遭到强迫抑制或强迫增强,也就是生与克,从而发生状态逆转,结果还是环道。所有人工控制系统都是这种强迫平衡系统,当系统负载增加时,即处于阳消阴长态势,此时系统能量输入随即增加,增加阳气供应量,或减小阻尼(即减小阴气),使阳消阴长态势得到抑制,并逆转趋向平衡点,以避免负载运行减弱;如果负载减小,即处于阳长阴消态势,此时系统能量输入就随即减小,或增加阻尼(即增加阴气),结果又发生状态逆转而趋向平衡点,以避免负载运行加剧。如此,又形成了环道模式,只不过这里的环道是逐渐减弱的,所谓渐近稳定,最终会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于是我们就称之为稳定平衡点。其实系统永远也停不到那个点上,只不过以很小的半径围着那个点绕圈子,仍然是环道。自然选择的法则是:能长期稳定运行的系统将得以保留,反之则淘汰。
       如何才能稳定运行呢?从阴阳消长层面看,那只能是阴阳状态的循环回归模式,即环道,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保证系统的长期稳态运行,要不然不是运动过度,就是运动不足。因此,我们可以推出结论:
       结论二:系统若要保持稳定定态运行,其运行模式只能是:其阴阳消长状态可以不断回归的循环运动模式。我们将这种模式定义为:环道。
       结论三:系统必须具备生克机制,才能保证形成环道。
       这个结论告诉我们,系统想要长期存在只有一条路可走:环道。阴阳相遇,若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必须形成环道运行模式,这就是系统的创生;而一个系统的消亡,则必定是环道运行遭到破坏而崩溃。
       这里要说明一下,结论三中的稳定概念不同于现代控制学和系统学,故做重新定义:
       定义3:在给定的时间尺度内,能够保持环道运行的系统称为稳定系统。
       稳定的先决条件是环道,没有形成环道运动就绝不会稳定。时间尺度是人为的,视乎我们对系统的“要求”。环道描述的是系统的回归性而不是严格的周期性,他不要求准确回到起始点,也不要求规则的时间周期,振幅也可以不一样,波形也可以不一样,这些参数,实际上可以相差很远,但只要状态能够回归,这种循环运动就能永远进行下去。在相平面上,凡是环绕定点的环形轨迹都是环道,而且并不要求封闭,渐近或渐开的系统,并不能马上消失,在一定的时间尺度上,仍然可以看成是“长期的”,如果一个系统即能渐近又能渐开,岂不是一个“稳定而聪明”的系统吗?
       现代科学之动态系统理论告诉我们,系统运动只有两种状态,一是暂态,一是定态。暂态意味着不能长期保持,即不能稳定存在,而定态则是可以长期保持并存在的。定态是系统具备稳定性的表现,可以认为是系统能够生存于环境中的必要条件。动态系统的定态只有两种:一是:若无外部作用将保持不变,即平衡态;二是:可以回归的状态[9]。显然,第一种定态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阴阳平衡”态,是很难保持的,外部作用是不可能完全隔绝的,所以迟早会失稳。于是,系统只能选择第二种定态,即可以回归的状态,也就是环道。系统必取环道而行之,这与我们前面以阴阳消长概念分析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
5.系统如何运动?
5.1  神
       系统如何运动,表现为他的运动行为。什么是系统的行为呢?我们先给出一个定义:
       定义4:系统运动状态的具体表现形式,称为系统的行为。
       行为就是系统“如何运动”的具体表现,看到了,他存在,看不到,他可能也存在。涌现,组织,秩序等等都属于行为的一种表现,只不过是我们对行为特性加以区分描述罢了。
       我们已经知道,系统的运动变化决定于阴阳二气,阴阳的变化将导致系统状态的变化。若要稳定运行,阴阳消长状态必能回归,形成环道运动。若不走环道,则阴阳消长状态必定不能回归,系统将趋向消亡。也就是说,系统运动行为可以分成环道和非环道两大类,其实就是定态和暂态。
       我们可以借相平面上的相轨迹来描述系统行为。环道反映在相平面上,就是绕某些点的环形轨迹,可是,这种轨迹可以千千万万,因为他可以绕任何点做环道运动,且可大可小,形状各异,回归时间可长可短,几乎是任意的,只要能回归就行。因此,环道是无穷无尽数不胜数的,那么,系统究竟走哪一条呢?另一方面,系统若不走环道,他仍然也要循某些道运行,只不过他没有确定的环绕点,他的道也可以千千万万,那我们如何知道,系统究竟取那条道呢?是谁决定了这个道路呢?虽然我们已知,是阴阳消长决定了系统的运动行为,可是,又是谁来决定阴阳二气的消长呢?为什么是这样变而不那样变呢?看来,阴阳的背后一定还有个主宰者或操纵者,是他决定了阴阳二气的变化。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物可察,有点玄妙,于是古人就给他起个名,谓之“神”。也就是说,神就是这个主宰,是看不见的神在背后操纵阴阳在那儿变化,于是形成了看得见的“道”,如相轨迹。显然“道”是神的最直接表达,他告诉我们神让阴阳走这样的道。
       因此每一系统都必然有一个自己的神,是神的指令决定了系统阴阳所走的道路,决定了系统的行为。可见,所谓神就是阴阳的操纵者,是可以被认识的客观存在。
       定义5:阴阳二气的操纵者,称为神。
       可见,系统存在一个更高级的管理者或司令者,是他在管理系统阴阳。正因为有了这个“神”,系统才可能将众多的“组分”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在“统一意志”下联系运动的整体。所以,神,就是涌现的根源。
5.2  神机
       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想知道系统“如何运动”,那就要观察他运动的道,从而找到道后面的行为法则,于是就能明白系统如何运动,甚至为什么要这样运动。若走环道,其神就需要适时的助长和抑制,这是环道系统之神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是不能违背的。至于环道的大小,形状,回归时间等等,那就各显神通了。但不论走什么道,总不离稳定运行的环道,他才是能够长期存在的,故称 “生道”。若不走环道,其神要么一味助长阳长阴消,要么一味助长阳消阴长,要么生不足,要么克不足,总是不能形成环道,阴阳终归要分离,这就是“死道”。不管什么道,都是系统之神所采取的机制决定的。
       定义6:系统之神操纵系统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某种机制或法则,称为神机。
       “神”很神吗?也神也不神,人工控制系统的神都是由人直接“灌入”的,所以是“天生”的,可简单可复杂。一个平衡点控制系统,其神的机制是:不许离开设定点,系统阴阳总是趋向这些点,他们可以表达深度,温度,压力,位置等等,他的道总是向着那个点逼近,是环道。随动系统稍微复杂一点,其神的法则是:必须跟随我划出的线路运动,他的道总是跟随着那条线而不离左右,也是环道。 一个控制系统的神机,就是按某种规则调节系统阴阳二气的关系,从而控制阴阳的消长运动,进而决定系统的行为。
       神机所强调的是神的操纵机制或法则,而前面讨论的神,强调神的客观存在。系统的行为是在神的操纵之下的,有操纵就必须有个机制,这就是神机,没有了神机,系统就会因失控而出现问题甚至消亡。
       神主宰操纵着系统的行为,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的呢?控制阴阳!且只有两种手段:助长或抑制,亦即生与克。何以如此简单?因为系统的运动只有一个原因,即阴阳二气的消长,所有的运动状态都是消长的结果,所以,神只要控制阴阳消长就行了,对阴有两手:抑制或助长;对阳也有两手:抑制或助长。神的手段如此单一,如何驾驭复杂的系统行为呢?有办法,那就是“得机而动”。什么叫机?机就是机关,关键点,有“时机”和“位机”之分。时机就是关键时间点,位机就是关键空间点,把握系统的时空运动,当然要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控制,也就是要把握时机与位机,所谓天时与地利。把握住了就是“得机”,否则就不得机。神的操纵作用关键在“得机”,即选择恰当的时空点对阴阳加以干预,或助或抑,这就是“得机而动”,于是就形成某种操纵机制,从而驾驭复杂的运动。
       神机的操纵作用,我们可以举一个开车的例子。控制车的运动有两个要素,一是速度,一是方向,速度的控制有助和抑(油门和刹车),方向的控制要么左要么右,也是一种助或抑。所以,这里的控制手段只有两种:助长和抑制。但是,在什么时侯,什么地点采取助,抑行动,那就数不胜数了,这就要靠神来把握时机和位机,这个神不是别的,正是开车的人。人是车子运动行为的主宰,是车神。神的控制得机,车就跑的好,神要是喝醉了酒,那车就要乱来了,如果人车合一,那车就 “出神入化”,“随心所欲”了。
       面对一个复杂巨系统,如何确定他的神呢?“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9]? 这确实是个难题,因为神看不见摸不着,是一只“无形之手”,琢磨不定。对于简单系统我们可以列方程,对于复杂巨系统,就像前面的人车系统,要给车神列方程显然就不太现实了,那只有考验我们的洞察力了。神固然神,但他毕竟是客观存在,既然存在,那就可观。神总要指令系统阴阳来运动,于是从阴阳的运动之道,我们就能窥见神的作用。看见车子乱跑,就能知道“车神”出了毛病,长期仔细观察车的运行特征,就能知道“车神”的许多习性,摸清他的“路数”,我们就有可能判断他的未来走势,所谓“极数知来之谓占”[10]。“神乎神,客在门”,客虽然在门外不可见,但他总会搞出点动静,我们只需静静的听,静静的去感受,总会露出他的蛛丝马迹。
5.3  神的复杂性
       简单的系统,其神就附在系统之阴的内部(有时与阳也有关系),隐含在其固有的结构制约关系中,有时候可以一目了然。稍复杂就要找出他的动力学方程,方程的解就是这个系统的道,看见了道,我们就明白了神。实际上简单系统还谈不上神,当我们考察复杂系统时,就会发现,系统已然发展出一套独立于阴阳的“神系统”,专司神的主宰职能,以保证系统阴阳的协调运作,并决定了系统阴阳所必须走的道。所谓独立于阴阳,是指这个神系统的运作并不依赖于系统阴阳的物理形质结构,或者说与他们发生了关系层次上的分离,故曰独立。在人工系统中,以上位计算机为中心的集散控制系统,就是典型的神与阴阳分离的例子,这里的神已经比较复杂了,不可能再由某些物理结构(系统阴阳)组合完成,所以将他放在上位机中,这就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信息指令系统,也即神系统。很明显,这个神系统是独立存在的,他不依赖于系统的任何下级执行机构。没有神系统,这套执行机构仍然存在,但可能已失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意义。有了上位机这套神系统,还是以前的那套执行机构却能“如虎添翼”,以至于就像具备了“神奇的魔力”变得“神通广大”了。现在大多数复杂的控制任务都不能缺少计算机,这是因为系统任务太过复杂,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神系统,以统辖系统阴阳的所有活动。人可以将所有想要的任务交给计算机,实际上是将人脑的思维过程复制到计算机里面,从而使系统行为天生具备了某些“人性”,这种系统就有点神奇了。自然系统的神奇更加千奇百怪,仅是生物界就已经数不胜数。但是,这种神奇却并不一定神秘,究其实质,同我们的人工系统在本质上却没有区别。
       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重点考察系统之阴的固有特性,何谓固有呢?也就是他的固有结构中已经隐含了的特性,这个特性实际上就是运行机制,决定了将来他必然要走的道,这就是他的神机,或称本能。这时候的神都还比较简单,可以说还是一种“机械”机制,因果关系明了,一种激励信号对应一种响应,具有确定性。这个层次的神多数附于系统之阴的固有结构中。我们以前所有的系统学,控制学研究,多数精力都是在研究这个层次的神,找到他的动力学方程也就找到了神。可是一旦系统向高级复杂发展,这种阴附神的能力就捉襟见肘了,神与阴阳的分离成为必然,神的独立标志着系统的飞跃性进化,因为这样的分离将系统从对物理形质结构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使得系统实现复杂行为变得更为容易。系统可以利用的“材料”也将丰富多彩,可以将机,电,磁,气,液,光,化学等等手段集于一身,吸取巨大的信息量加以处理,又可以用简单的机构和手段,在神的统领下协同运作,从而实现整体复杂的行为。实际上,在复杂系统中,那些执行神的指令的下层子系统可能非常简单,或许只需开,关而已,这是因为独立神的存在,根本无需复杂结构就能实现复杂的行为。但是,这种系统并不简单,因为系统的复杂性转移到了神系统之中。
       我们可以将复杂性分成行为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结构复杂并不等同于行为复杂,而行为复杂也并不等同于结构复杂。行为的复杂性,来源于神的复杂性,结构关联复杂与否并不是行为复杂的决定因素。复杂的神几乎必须独立出来,神系统的独立与否,可以作为对系统复杂性的一种划分。
       神有简单复杂之分,前面说的那个“本能”是低层次的,基本上是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并且多数由系统之阴的形质结构决定。高级的神是什么呢?那就不是简单的因果了,一个因可能有不同的果,同一个果,可能有不同的因,此其一;其二,高级的神已经脱离了系统阴阳形质的束缚,成为独立的系统,而其运作介质大多数变成信息载体,以司信息传递与转换,他是专职的司令者,是阴阳的主宰者和操纵者;其三,高级的神应该具备主动的行为特征,而不仅是对内外环境的被动适应者,亦即有能力趋利避害,实现有目的的行为。
       我们知道系统可以分层次结构,同样神也分层次结构。在同一个复杂大系统中,上层的神管辖协调下层的神,各司其职又协同合作,从而形成一种神系网络。几乎所有的管理系统都是这种结构。考察人体,我们知道有所谓“植物神经”系统,这个系统有一套“机械的机制”,主司日常管理,通常无需大脑干预,这就形成了一种上下级的层次关系。人工的集散控制系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有上位机与下位机的区分。层次结构的灵魂在于神系统的层次结构,而不在于系统的物理形质结构或组成。
5.4  系统三要素
       神概念的提出,使系统的主体增加到三个:阴,阳,神,我们称之为系统三要素。阴阳是使系统能够存在和运动的两个主体,我们称之为动力要素;而神则是决定系统如何运动的主宰,我们称之为行为要素。系统的整体行为由神决定,神是涌现的最主要根源,也是行为复杂性的主要根源。阴,阳,神三者完全决定了系统的运动行为,也可以说决定了整个宇宙的行为,不管系统多么复杂,一定逃不脱阴,阳,神三要素,所谓系统,就是阴,阳,神的三位一体。
       要强调的是,神,也是一个抽象的带属性的数学概念,不拘泥于任何具体的物理或信息含义,他只代表目的,机制或法则,不能与信息等同,尽管他们很相似。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两个问题:
       系统何以运动?——阴阳二气;
       系统如何运动?——神。
       有了对神的认识,我们就会明白,面对复杂系统,为什么用以往的研究方法总是不得要领,因为神已经独立于阴阳之外,我们还盯住那些个形质结构,这组分那元素,这物质那成份的摸索,何时才能理出个头绪呢?须知所有的形质结构,以至于阴与阳,这时统统都统辖于神的主宰之下,他们全都成了神的工具或合作者。所以,对于复杂系统,研究系统之神的行为才是最首要的课题。一味埋头于系统的形质及物理关联结构,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系统整体行为的。
6.系统的生成,维生和演化
       前面已经阐明,系统具备三要素:阴,阳,神。那么在系统生成的那一刻,究竟是阴阳互动在先,还是神在先,抑或是三者同时产生呢?
       我们取老子的命题:有生于无。但是在有无之间应该有一个过渡,苗东升先生引入了一个概念:微,即“信息核”,把微看做系统的起点,他包含了未来系统的核心信息[11]。就像生物的受精卵,那里面又可以找到DNA,这就是生物生成乃至演化的起点,古人称“元神”。可见信息核的概念同我们提出的神的概念是一致的。那么,是先有神还是先有阴阳呢?
       阴阳相遇而互动,能形成稳定系统的条件是:必须形成环道,因此就必须有阴阳消长的生克机制,这个基本法则由系统之神来掌控,他知道何时该助长何时该抑制。因此,要形成稳定的系统运行,必须先有神,至少是同时存在。这个神可以极其简单,比如只需一点点引力即可,这个引力可以说是自然力量,也可以说是神。阴阳相遇,只要有神的存在就能使阴阳形成环道,生成新的系统。新的系统只要保持环道运行,就能维持下去,能维生就能演化。           
       复杂的神,是目的性的产物,这些目的将吸引神去逼近,同时为此目的而改造发展自己,于是系统得以不断发展。但神的最基本工作是不断加强自己对阴阳的控制能力,因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神要使系统趋向于更有组织,更有秩序,结果也使系统结构变得更复杂。而组织复杂度越高,则神的控制能力就必须越强,因为阴阳只会随自己的本性行事,一个是一味的要改变,另一个又始终不想改变,神的工作势必是使这两者在一起和谐共事,故此一刻也不得放松,这显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一旦神的能力下降,系统阴阳的不和谐矛盾就会因其本性自然加剧,这时系统就会走下坡路,即组织,秩序的逐渐丧失。生物的生,长,壮,老,已过程就是明证,这也是所有系统的发展历程。系统的演化首先是神的演化,因为系统所有的物理形质结构都是神所“化生”出来的。神可以从简单到复杂,到高级阶段就会形成独立的神系统,于是发展出开放复杂巨系统。
       可是最初的神是如何从无到有的呢?所谓目的,机制何来?信息核,“元神”何来呢?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是进化而来,但所谓进化是从有到有的过程,从无到有就不是进化了。神的产生确实是一个比较玄的问题,事实上有许多学者已经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质疑。我们知道所有生物的起点就是DNA,他是一个信息编码集,这样复杂的一个编码,很难用进化论的所谓“机缘巧合”加以解释,无论是数学家还是生物化学家所做的自然进化实验都归于失败,于是有人认为这一定是某种“智慧的设计”[12],若果真是如此,那么是谁做出了这个设计呢?人工系统自然是“人的设计”,那自然系统又如何呢?
       哲学问题我们先摆一边,只要我们知道神的存在,神的本质特性,研究系统也就足够了。
7.  认识复杂性
       事物的复杂性,也就是系统的复杂性,研究复杂性问题自然要归于系统之中,实际上就是复杂系统的研究。前面已经阐明,不管系统多么复杂,不外乎阴阳神三个要素,而系统的复杂性主要来源于系统之神,于是很自然的,我们应该将注意力放在神之上。神系统本身仍然是一个复杂系统,但他的灵魂不在于他的形质结构或物质组成,而在于他的那个机制或法则,所以,要理解系统行为,就必须理解系统物质结构后面的那个灵魂,而不是系统的物理结构和物质组成本身。
       系统的阴阳两个要素,其本身的行为是非常简单的,不是“太过”就是“不及”,阴阳无非是在这两者之间荡来荡去,但他究竟如何荡,却在他的主宰神的指挥棒下。对于观察者来说,神是看不见的,只能从其指挥棒下的阴阳行为加以推断揣测,古人称为“窥度”,老子说:“晃呵忽呵,中有物呵”[19],有什么物呢?神。如果这个神之道被我们窥见,那就泄了“天机”。可见,了解神的行为规律,是理解复杂的关键,脱离了这条主线,必然得不到对系统的彻底认识,片面和谬误将不可避免。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企图从物质组成上来探究复杂性行为的努力已经归于失败。
       将物质不断的分解就可以找到复杂行为的奥秘吗?看来不行了。现在我们知道应该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看系统就得从阴,阳,神三者身上找关系。于是,我们应该从系统内跳到系统外,站得高看才能得远,先从整体上把握,尽可能多的了解系统的整体行为模式,了解这些行为的目的性何在,其实就是神机。有了这个基础,再来探求其物质机制,层层深入,这应该才是复杂性课题的研究思路。
8.  结语
       以往对于所谓系统的认识,应该说并不太清晰,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所谓系统的本质。系统的本质是什么呢?那就是前面我们为系统下的定义。系统之所以成为我们定义的系统,是因为有着宇宙自然的天生的本质因素,那就是阴,阳,神三要素。无论系统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不能逃脱这三个要素。如此我们就抓到的系统的本质,对系统,对宇宙自然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5: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法论说明

阴阳系统论的方法论部分,是笔者对中国古代分析方法的一种解读,这里论述的只是一些概念,其实还没有真正涉及到“阴阳象术”的具体演绎方法,不是不想写,而是还没这能力,所以只能将这一点点东西般出来,供大家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5: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 系统方法论

    在现代控制论和系统学中,已经发展出一整套的系统研究方法,那就是根据系统所适用的某种自然法则,如牛顿定律,欧姆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将系统的运动规律抽象上升为一套数学描述,实际上就是一套以微分方程为核心的运动方程组,通过对这些方程组的研究,就能精确的把握系统运动的几乎所有细节。这正是现代技术中最为重要的,最主流的研究方法,也是现代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所在。

但是,这套方法却有致命的局限性,那就是,当我们面临一个“复杂系统”时,几乎没有办法列出一组微分方程来描述他,因为他的变量实在太多,内部关系实在太复杂,几乎就无从下手。可以说,这是整个现代科技所面临的问题。

于是乎,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复杂性”研究的热潮,迄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尤其是突破了以往的许多“思想禁锢”,但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还是逃不脱“还原法”。也难怪,因为除此并没有其他的数学工具可用。为什么没有合适的数学方法呢?其根本原因却在于,我们没有认识到所谓系统的本质,系统为何物尚且不清楚,谈何数学描述呢?!

好在我们有老祖宗留下的慧根,终于认清了所谓系统的庐山真面目,有了这个认识基础,我们就可以来探讨一下一种“全新的”系统分析方法了。


1系统的相似性

当我们考察RC电路系统和弹簧质量阻尼系统时,发现这两个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因而他们的行为特质也完全相同[1]!这个现象让许多人颇感惊奇,被称为“系统的相似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必然推测,系统物质运动的行为并不由其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其背后还可能有一种“操纵的力量”存在,要不然他们为什么会有相同的行为特征呢?在认识论中我们已经知道,那个东西就是“神”!是系统之神通过一套“机制”在操纵系统运动。假设两个系统,他们的物质结构完全不同,但是,他们背后的“神机”却相同,那么,这两个系统的运动规律在本质特征上一定是相同的。从“相似性”现象可以推论:系统的物质,物理组成并不能决定系统如何运动,不同的物质,物理组成可以得到同样的运动本质特征规律。

实际上,在我们研究控制系统时,如果两个系统的微分方程形式相同,控制工程师就将两个系统完全等同,因为系统运动特性完全由运动方程决定,所以不必理会是机械系统还是电路系统。系统本质上相同或不相同,决定于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或其他形式的数学描述,而与物质,物理构成基质形式无关。故在数学这个层次上,所谓系统相似性,可以称之为“系统的同一性”。

系统相似性虽然不是什么新发现,但对我们研究系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特别在此明确的加以表述:


系统相似性(或同一性):

在数学层次描述的系统运动之本质特征规律与系统的具体物质组成,物理结构形式无

关。或者,不同的物质,物理构成可以得到同样的运动规律之数学表达。


对系统行为的数学描述,实际上是一种对神机的数学描述,因为系统行为由神机决定。所谓方程,就是一系列“关系”而已,也就是系统之神制定的一套行为机制,本来就与物质无关或者说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因此,我们可以抛开系统的具体物质,物理构成形式来论系统。系统的相似性体现在数学层次的本质机理的同一性,而不是具体的外部物理形质结构。世间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外在形式存在巨大差异,但是丝毫也不影响其本质的同一性,因为系统的行为由神机决定。


2.象变量描述法

现代系统学对系统的描述是用一组状态变量来实现的,状态量的变化完全描述了系统的运动行为。如果一个系统可以用一组动力学方程描述,那么,系统任一时刻的状态量就可以确定,于是系统的运动行为可以被完全的,精确的确定,系统之神机也就被揭示出来。但是,当我们面对复杂系统时,想建立方程却发生了困难,尤其面对复杂开放巨系统时,更是无从下手,即便能建,也得面对“维数灾”[2],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2.1势状态与象变量

我们注意到,系统的运动状态并不是由阴或阳的单独量值决定,而是由阴阳量值的相对关系决定,即系统的运动状态由阴阳的消长关系决定,这个关系才是系统运动状态的直接决定者。既然如此,那我们何不直接用这种消长关系来描述系统的行为呢?阴阳二气虽然千变万化,但阴阳消长的态势却是有限的,有本质区别的实际上只有两种:阳长阴消和阳消阴长。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将这两种态势定义为两个变量,分别称为“阳升”及“阴降”,那么,系统的运动行为就只须这两个变量就可以描述了,因为系统的行为无非是阴阳消长态势的“流变”过程而已。这样一来,我们要关心的事情就变成了:确定系统何时何地是“阳升”还是“阴降”,进而探讨系统为什么要这样的阳升阴降。这不就找到了一种区别于经典状态变量法的数学表达法吗?

阴阳消长的态势,表明了一种运动趋势,我们可以将这种趋势称为“势状态”,以区别于经典的“状态”。由于这种消长态势可以被直接的观察到,故古人称之为“象”。我们还是尊重古人的原创来定义这种“势状态”量:


定义7:阴阳消长运动的特征态势称为象,特征态势的变化过程称为象变,描述象变的变量,则称为象变量。


象变量是一种带“属性”的变量,比如“阳升”即是变量名又代表了他的属性,也是特性。系统运动的过程,就是象变的过程。象变量不单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定向”,所以可以看成“失量”,他表达系统阴阳二气量值的相对关系,是阳多还是阴多,是长还是消,他们即可以被“人体传感器”所感知,也可以用“人造传感器”来测量。

这种方法如此简单,抛开了一大堆烦人的细节,但他却可以用来描述任何复杂的系统运动,真有点不可思议,或许这就是我们古代先贤所说的“执简驭繁”吧。


2.2象变量的选取

象变量是描述阴阳消长状态的,他当然定义在阴阳消长所能遍历的整个变量空间。一个完整的阴阳消长循环过程,恰好是一个完整的环道,完全涵盖了所有阴阳消长运动所能经历的状态。这一循环恰好形成一个标准的太极图,于是我们定义:


定义9:一个完整的阴阳消长循环所遍历的阴阳状态变化空间,称为太极空间。


太极空间就是象变量的定义域。由于阴阳消长至少得有两种基本态势,所以象变量至少得定义两个,如果嫌两个太过粗糙,那可以将上述两个进行细分,比如分成四个,五个,六个,八个都行。不论定义多少个象变量,都必须覆盖整个太极空间,不能够重叠,也不能遗漏,亦即对太极空间进行一种切蛋糕式的划分,这样才能完整描述系统运动可能经历的任何状态。比如我们划分五个特征态势,将这一组称为五行,可以这样表达:


定义象变量“五行”:五行=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太极    或:

WX = wx (mu,huo,tu,jin,shui),WX∈TAIJI

若划分成八个特征态则有:

八卦=八卦 (乾,坤,坎,离,艮,巽,。。),八卦∈太极


木火土金水分别表达五个独立的阴阳消长特征态势,他们覆盖整个太极空间,所以可以描述系统运动的全过程。我们将这五个特征态势当作“元素”组合成一个“集合”,取个名,谓之“五行”。象变量一定是同时定义“-组”的,即一个不同特征态势(象)的集合,每一个元素(象)具备唯一属性(特性)。

每一个象变量的元素表明了一种固定定义的阴阳消长态势,即带有固定的属性,这个属性是自然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人为给定的,是该象变量元素所固有并且特有的本质特征,任何场合都不会改变。比如我们定义了一个象变量元素,称为“木”,则凡符合这种定义的态势都是“木”,不论是哪类系统,哪个系统,在系统内还是系统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全都一样。

一个象变量元素代表一种象,所以,系统运动过程就是“象”在太极空间的“象变”。一个具备回归定态的系统,其象变必定遍历整个太极空间,而不具备回归定态的系统,必定有所遗漏。比如我们定义了“五行”象变量,木,火,土,金,水是他的五个“象”,代表“五种特定的行为”,故称为“五行”。如果系统能够回归,其运行状态必能遍历“五行”,即每个象都会被经历到。如果某系统运动过程竟然缺失某一个象或若干个象,那我们将这种系统称为“五行不全”。五行不全的系统必定不能形成环道,所以必定归于消亡。


3.比类取象

为什么定义一组象变量,可以用来描述任意系统呢?因为这些变量是对系统阴阳消长运动特征态势的数学表达,他们都与系统具体的物理形质结构无关。这就为我们在不同系统间找到共性提供了可能。又由于我们定义的一组象变量是完备的,故任何系统的任何运动过程都不会遗漏。

物质结构层次迥然不同的两个系统,其运行时所表现出的具体事实现象也会迥然不同,然而,只要我们追溯到数学本质层次,就没有分别了,系统的相似性规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象变量的象是一种对运动状态高度抽象的表达,这种抽象凌驾于所有具体表象之上。如“生发”,这样的表达是高度抽象的,并不拘泥于任何具体的表面现象。在机械类系统表达一种正向启动加速状态,在气候系统表达春天的万物复苏状态,在经济系统表达经济回暖态,在股市表达止跌反弹态,在人的生长周期表达青少年状态,在病理周期又可以表达病势开始向好的态势,如此等等,数不胜数,但在抽象本质上是同一类,故只取一个象:“木”。这就是说,不同类别的系统,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象加以描述。

一旦定义好一组象变量,就可以把他们当作一组标准的“尺子”来度量任何系统的运动态势。我们手上的每一个象变量都有各自的 “标准象”,这组标准象在任何场合都不会改变。当我们观察未知系统时,可以观察到他的种种事实现象,而这些现象都可以被我们的头脑抽象概括,从而找到他的运动本质特征—象,再同我们的标准象进行对比,找到他们的对应关系。当见到对应的“象”,我们就摆下一把对应的尺子,这将一步步排列出未知系统的运行轨迹:象变量流转轨迹,也就是未知系统方程的一组解。这就是古代先贤创立的比类取象法,他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分析一个未知的系统。

比类取象法,也可以帮我们建立一种解释手段,我们可以用任何一个系统来建立一组“标准象”,比如一年的气候系统,取五行象变量,则五个标准象为:春,夏,长夏,秋,冬,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系统,因此即方便又准确。假设我们遇到人体系统,古人发现了五脏间的一种关系与气候系统的本质规律如此的一致,于是直接类比了:肝象春,心象夏,脾象长夏,肺象秋,肾象冬。这就是告诉我们,五脏关系系统与一年的气候系统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你如果要列方程,他们俩的方程形式一定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在数学层次上理解五脏系统了,不绕一点弯子。


4. 古代象变量解读

我们看到古人所谓五行,八卦之类,不知所云,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些都是古人为不同研究目的而选取的一套套象变量。他们都是从太极空间划分出来的,然后取一组名,有两仪,四象,五行,六气,八卦,六十四卦等等。对太极空间分割越细,则对系统的描述就越细致,但古人分到六十四就认为足够描述世间万物了。最简单,最常用的例子是一年的气温变化,刚好遍历一个太极空间,如果两分,即一阴一阳两仪,可以描述上半年气温升,为阳长阴消,下半年气温降,为阳消阴长;四分,即四象。可以描述春,夏,秋,冬四季;五分,中医用五行来描述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同时用来描述肝,心,脾,肺,肾五藏系统的运行规律。将其抽象化,即木,火,土,金,水五行,对生物有特殊意义,对应于生物的生,长,化,收,藏。六分,在中医称六气,用来描述天地之间大气循环运动,同时也描述人体内部与天地大气运动相似的“人体大气运动”。不单是描述气温变化,实际上这些象变量还可以描述太阳的轨道运动,月亮的轨道运动等等,甚至描述王朝的兴衰,实际上可以描述任何系统。

古人象变量的划分并不是随意的,大致也就上面所列出的几种,即象变量的选取是有讲究的,至少要能明确区分他们的特征象。每一个象变量有明确而抽象的属性含义,因此他们都有各自的“性”,如“木”性“生发”,“金”性“敛降”等等。再者,他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特定的数学关系,很可能就是古人所谓的“阴阳术数”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5.象变量描述法

5.1 观象识态

象变量可以表达系统阴阳消长的特征态势,但是我们又如何知道系统处在什么样的态势呢?古人云:“有诸内必形于外”,这些特征态势是可以从外部观察到的。因为阴阳消长代表了一种动力学本质,这种态势终究要通过物质层面表达出来,如此便提供了可供观察的物质基础。通过这种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事实现象,而这些事实现象必定会反映出其背后的动力学本质。

比如一个自由振荡的弹簧质量系统,他的运动过程有几个明显可观的特征态:有上行态势,下行态势;上行至顶转下行态势,下行至底转上行态势;上行(或下行)态势又可分为上行(或下行)起始加速态,上行(或下行)高速态,上行(或下行)从加速到减速态等等。这些特征态势都是可以被观察到的事实现象,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将这些态势定义为象变量。于是,这些象变量就具备了各自的动力学本质属性,比如上行起始态,古人抽象为“生发”势,上行高速态则抽象为“盛壮”势,并定义:“木”曰“生发”,“火”曰“盛壮”,即:“木”为“生发”之象,“火”为“盛壮”之象。实际上,这种所谓“生发”,“盛壮”态势在系统的加速度曲线,速度曲线,位移曲线等状态变量中都可以一目了然。

我们直接通过“观象”来了解并确定系统的运动状态和行为特征,实际上就是直接观察系统方程的解,就像用示波器直接观察系统参量一样。如果我们取一组完备的象变量,定义所有能观察到的特征态(象),那么,系统运动的整个过程就能被恰当的描述,这就是象变量描述法,他是一种根据系统的实时解来反向了解及分析系统的方法。


5.2 象变量描述法的意义

象变量描述法的意义何在呢?首先,我们不必列方程,却可以得到系统方程的一种解,这个解看起来粗略,但却能真实反映系统的运动状态,这在大多数场合都是有意义的,尤其是那些无法在实验室做实验的自然开放巨系统。

对系统行为的了解,我们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看整体趋势,也就是把握系统的运动态势,比如经济走势,环球气候,人体的病势等。第二个层次就是“秋毫在目”,一刻也不放过,即我们的动力学方程描述法。考察系统行为,我们首先应该把握的却是第一个层次,即整体趋势,我们最想知道的是,系统将何去何从,而对他的细节不需要了解得那么细致,或者根本就没必要去理会。秋毫在目固然好,可是我们还没办法用于复杂系统,受到相当的限制。而把目光盯在细处,也容易忽视整体而迷失方向。

系统的整体行为决定于阴,阳,神三个要素,动力学层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阴阳的层次,而系统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却是在神与神机之上,他是凌驾于阴阳之上的。所以,要理解系统复杂行为的机制和来源,要从神与神机身上去寻找。虽然神与神机看不见摸不着,但系统的阴阳运动行为却是可观的,我们用象变量描述法来描述记录系统的行为特征,比类取象,从中推测其行为机制乃至目地,这才能“把握阴阳”,古人称之为“窥度”之法,而中医更发展出望闻问切以诊“象”,辨“症”为“证”而断病之法。一旦窥破系统之“神机”,那么,系统阴阳的任何行为都将置于我们的掌握之中,此则“道无鬼神,独来独往”矣。


6阴阳五运行特征状态

系统运动状态由阴阳二气决定,对于阴阳的环道运动,其状态是时刻改变的,但每种状态却可以周而复始的反复出现,所以我们可以只考察一周的状态变化规律,就能把握系统的长期运行状态,彰往而察来。凡是以回归方式运行的系统无不如此。我们可以划分太极空间定义势状态量来描述系统行为,古人定义了以下五种势状态量:


1.木态:阳气开始增加,但还不太强,此时阳少阴多,阳气单调增长,故为初生,处于蓬勃上升的趋势,就像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即:系统阳气较弱,但呈阳长阴消态势,系统运行开始渐渐加剧。其最明显最为人类所熟悉的比类象为:春。


2.火态:阳气继续单调增加,已经发展至顶盛阶段,此时阳多阴少,很强大,正是骄阳似火。就像盛夏之季。

即:系统继续呈阳长阴消,系统运行加剧到了“盛大”状态。其比类象为:夏。


3.土态:阳气壮大已到了极限,转而开始减少,发生第一次逆转,就像夏秋之交。

即:系统从阳长阴消,转化为阳消阴长状态。系统运行被抑制而趋减。其比类象为:长夏。


4.金态:经过逆转,阳气继续单调衰减,就像初凉的金秋。

即:系统继续呈阳消阴长。系统运行继续减弱。其比类象为:秋。


5.水态:阳气继续衰减,此时阳少阴多,到达极限,开始发生第二次逆转,就像万物闭藏的冬天,却孕育着春的气息。

即:系统从阳消阴长,转化到阳长阴消。系统运行从“极弱”状态被助长而趋向加强。其比类象为:冬。


这五个特征状态,就是古人划分的五个象变量元素,称之为五运行或五行,也称五气,并依次命名为:木,火,土,金,水。“行”是指行为或运行特征,“气”则是阴阳二气合为一体的态势表达。这种命名法其实是从比类取象思维发展而来,因为只要是用上述五种阴阳消长态势来描述系统,他们都有一一对应的特征相似性,即五个特征“象”的相似性,很自然的,我们用最常见,最熟悉,最易理解的系统“象”加以命名,那就极容易获得“触类旁通”的效果。当我们看到金,木,水,火,土时,千万不要理解为五种或五类具体物质,他们不过是五种象变量的“标准象”罢了,也就是说古人把这几个象选作标准象变量元素,以便人们更好的理解并准确的类比,可见,五行实际上是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环道运行时,这五种状态是依次转变的,即木—火—土—金—水—(木)。这个顺序是系统环道运行必须遵循的,次序正常,古人称为“顺”,为“吉象”;如果次序一乱,则称为“逆”或“乱”,那就意味着环道可能崩溃,所以是“凶象”。

古人的五运行状态划分决不是随意而为,将阴阳消长划分成这样的五行,是因为这样的五行有着极其重要的特性,那就是我们熟知的五行生克关系,如果不是这样划分,就不能形成这样的生克关系,此关系孟凯韬先生已作了数学证明[3]。从系统角度或数学角度看,五行关系构成了一种极其“规整”的联系结构,每一行都有“生我”,“克我”两个输入,以及“我生”,“我克”两个输出,结果构成了一个极其稳固平衡的五元整体关系结构,这种结构或许是保持环道的最佳结构,可能是大自然“筛选”出来的杰作。

    如果我们选取其他的象变量集,如六气,八卦,六十四卦,也可以用来描述同一系统,只不过关注的角度或目的不同。

本节旨在对古代五行学说做一种系统学解读,这里面还有许多可深入研究的课题,只当抛砖引玉。


7.结语

阴阳系统论的核心是用阴,阳,神三个带属性的数学概念来认识系统,以象变量来描述系统运动,这为我们彻底摆脱“还原论”思维的束缚奠定了基础。这些概念和方法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若弃之不用,岂不愚蠢之极?!“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4],让我们继承祖先的智慧,继续探索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7 01: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文章值得多看看!多思考!那才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精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7 19: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手机版|上古天真网

GMT+8, 2024-4-27 15:03 , Processed in 0.05882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